打造走在前列的海岛“城市大脑”,借力海洋资源禀赋研发国内领先的涉海数字化产品,实现3年产值破亿——
海莱云智:抢抓“海味”数字产业
【资料图】
大数据时代,数字产业的“蓝海”一片广阔。
走进位于岱山县数字创新大厦11楼。不大的办公室内20余个程序员正有序开展工作:开发普陀全息多维智治平台、编写平安风险检查模块、运行测试融媒体驾驶舱……电脑屏幕上,一行行代码不断跳跃,一个个应用快速运行。
这里是浙江海莱云智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海莱云智),也是岱山“数字大脑”的核心所在。
这家占地不到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企业,成立仅3年就实现产值破亿元,有何秘诀?从一串数据到一座智慧海岛,培育数字化创新创业热土的背后,有啥故事?
走访海岛“城市大脑”的缔造者——海莱云智,一个个问号接连有了答案。
从0到1,“出海进岛”抢滩数字化改革新蓝海
“秀山全民健身公园机动车乱停放。”日前,秀山乡秀北村第二网格网格员童静谊的“浙政钉”收到一则通知。她马上前往现场劝离。这条自动发送的信息,来自“城市大脑”的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
“以前都要人去巡查,找对口的部门解决,问题流转很麻烦。”童静谊告诉记者。“自动”的实现靠的是“城市大脑”前端植入的算法。占道经营、车辆违停、垃圾堆放等违法信息均能快速识别。
岱山“城市大脑”由海莱云智一点点搭建而成。其内部的应用主要包括智慧治理大联动、应急指挥以及城市运行监测平台,横向联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纵向贯通7个乡镇指挥中心。全域智治“一盘棋”实现了问题处置交办全域覆盖、不留死角。
2019年,岱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合资成立浙江海莱云智科技有限公司,构建“数字岱山”。当年,该公司在县内牵头打造各类智慧应用,引进培育了一批本地化数字技术人才,助推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年后,岱山从线上打车、云办事等还未普及的海岛,成功迭代升级“1612”体系架构,实现112个省级重大应用贯通落地,42个项目入选省级试点。
数字产业项目为何落地岱山?海莱云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数字业务在国内仍是一张“白纸”。作为一个海岛县,岱山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生态环境资源,当地对于打造“数字岱山”具有充足的信心和魄力,是一个优质的合作对象。
这场“牵手”获益长远。海莱云智为岱山布局县级政务云平台,未来新建应用能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在“城市大脑”内创新打造“事件中枢”,新应用成本再节省60%以上,建设时间也将大大缩短;上架85类通用算法模型,植入算法训练功能,使应用算法能力处于全市领先水平……这个先进的县级“大脑”,已经吸引宁波前湾新区、四川丹棱县、河南山阳县等地相关负责人前来学习。
向海而行,研发“舟山鹰眼”打入国内涉海市场
打开PPT上的地图,用箭头标识的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都是海莱云智出品的3款“舟山鹰眼”的潜在客户。记者在该公司和岱山合作成立的数字海洋实验室里,看到了该公司研发的首批3款不同场景的“鹰眼”应用:
“船舶识别智能终端”对船舶高度、标识和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可以应用于大桥限高防撞、海防缉私、智慧渔港等场景;
“海洋智能感知浮标”在浮标上集成多种感知、定位和监测设备,可应用于智慧航标、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应用场景;
“智慧海洋综合管控平台”是一个可视化监管平台,主要提供近海动态管控。
目前,这些产品已经进入全国营销网络。海莱云智创新研发各类具备安全感知能力、活动感知能力、环境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的应用产品,构建“近海感知中心”。
“技术投入始终是第一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研发费用每年保持在1100余万元,每款产品都要花费大量科研创新力量。例如,船舶智能识别终端于去年底正式应用到岱山官山大桥,用于大桥限高防撞。该产品早在2021年4月就开始研发,耗时超过一年半。“最开始我们模仿内陆桥梁,采用激光雷达技术,但应用到海上时识别不够智能。走了很多弯路后,才成功探索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法,将视频算法运用到大桥防撞上。”该负责人表示,海洋环境多变,船舶运载状态也多样,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该公司攻坚克难,研发了5套包含船舶目标识别、高度识别等算法产品植入其中,多次试验,才有了这款产品。
除此之外,该公司的区域数字综合体建设运营、云数服务等业务也开始走出岱山:为岱山建设的政务云并入市级政务云系统,已经实现出租盈利;研发的各类算法产品顺利出售;以“云化服务+本地服务”的组合方式扎根海岛,让用户线上线下享受云服务……
打开“海岛文e家”微信小程序,填写“想看越剧”几个字,并按下“提交”键,短短几十秒,一条文化需求顺利生成并直达“驾驶舱”。去年,海莱云智为市委宣传部打造“海岛文e家”应用,实现群众点单、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上门。该应用被评为省数字文化系统第四批优秀应用。
本土化数字企业不仅具有价格优势,售后也有保障,颇受市场欢迎。“我们已经为普陀区政府、普朱管委会等5家用户的7个应用提供服务。”该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加强人才引进,不断推进产品提升,扩大应用覆盖面,力争到2025年产值能够突破3亿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