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的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村民错拉珍正在采收小番茄,一颗颗色泽红润,如宝石般的小番茄将从这里出发,销往成都及省外市场。
丰收的场景已经连续8年在该园区上演,而丰收的背后,是10余年的不懈耕耘——自2012年对口支援炉霍县以来,成都市锦江区把产业帮扶作为长远之计,把民生实事作为关键之举,紧贴“所需”,发挥“我能”,携手当地干部群众,用“量身定制”的模式开展对口支援,为炉霍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因地制宜 破区域发展瓶颈
(资料图片)
和错拉珍同一个村的其吉也在园区内忙碌着,查看采收情况、记录采收运送时间、对接物流……作为园区的中层管理干部,其吉见证了园区的“成长”。在园区建成投产时,其吉还是一名普通工人,经过勤奋的工作,她成为这里的骨干,“现在我每年都有不错的工资收入。”谈到工作,其吉格外认真,因为她知道,自己守护的,是全县 139 个村村民的“饭碗”——炉霍县面积广阔,耕地分散,各村条件差异大,如何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区域发展难题?锦江区首创了“飞地”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我们在条件适宜的虾拉沱片区建立了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县139个村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进来。”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胡军说,“目前园区A区有300个大棚,每个大棚预计每年可兑现3万元分红收入。”
因材施教 解人才培育难题
“黄老师,谢谢你的‘传帮带’,真舍不得你离开……”
“你是我们工作队为炉霍留下的‘火种’,教学上的事我们随时可以探讨。”
5月21日,炉霍县二完小教师泽仁志玛与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黄丹琼在微信上依依惜别。最近,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接近尾声,这样的“道别”场景不时出现。
据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副领队孙红松介绍,炉霍县地处高原山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锦江区依托教育、医疗资源优势,着力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其中,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培训是关键。
为此,锦江区携手炉霍县制定了《炉霍县干部人才教育培训五年计划》,还深化了“组团式”支援和“校对校”“院对院”结对帮扶,常态化开展送医送教、教学指导活动,为炉霍培训专技人才9500人次。
对症下药 纾产业发展之困
5月26日,在炉霍县高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酪蛋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一批即将出口的订单。
区域品牌推广缺平台、生态产品销售缺渠道等问题,一度制约着炉霍产业发展,而锦江区地处成都市核心区,拥有强大的品牌推广平台,还有经济外向度高、外资外贸企业聚集的优势,能够在助推炉霍产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助力酪蛋白产品出口,就是锦江区发挥优势,带动炉霍县产业发展的缩影。“2022年,我们通过牵线搭桥,同时协调海关,促成了炉霍县,以及整个甘孜州酪蛋白产品首次出口。”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向杨说,锦江区还投入帮扶资金600万元,支持以酪蛋白加工厂为核心的“高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升级改造超滤系统、废水净化等设施,“2021年以来,园区的酪蛋白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300万元,2023年一季度实现产值700万元。”向杨说。
助力高原特色产品“出海”“出山”,是锦江区帮助炉霍县打通的一条“外拓通道”;支持炉霍县打造文旅精品线路,则帮助炉霍县构建了一条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吸引市场客源进入的可持续性“内引通道”——今年,锦江区携手炉霍县,实施了国道350线炉霍县“1314爱情专线”产业帮扶项目,借鉴锦江区打造“1.314爱情专线”的经验模式,在国道350线“1314公里”路段,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打卡”点位,再以此为起点,串联炉霍县境内的其他景区景点,形成从锦江区到炉霍县两大“1314”网红文旅品牌相互呼应的精品旅游环线走廊。
项目的建成,将为炉霍的发展“蓄势”——“项目建成后,有助于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预计能实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双增长。”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郑孝恒说。
“推动炉霍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锦炉两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和坚持,接下来,两地还将加强在产业、资源上的优势互补,提高炉霍县的‘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能力,全力推动炉霍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胡军表示。
关键词: